媒体机械

媒体机械

媒体机械

网站首页 » 媒体机械 » 正文

构建“四维协同”党建路径 推行“精机砾行”实干精神

发布时间:2025-10-29浏览量:



原文:

多年来,山西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电系党支部作为学院党建工作的核心载体,以坚强组织堡垒之力引领学科发展航向。党支部立足制造强国战略与山西省转型发展需求,以新时代党建核心要求为根本遵循,深度融合机械领域“精工细作、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机电学科“智能引领、创新突破”的技术特质,系统整合“三维三链”校企协同、“六维一体”产教融合、“四链融合”双创培育的宝贵实践经验,精心打造“精机砾行电控致远”党建品牌。

党支部锚定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核心目标,以系统性思维构建“四维协同”党建工作路径,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四维协同”路径聚焦政治铸魂、校企攻坚、产教融合、双创培育四大关键方向,既各有侧重、精准发力,又相互支撑、协同联动,共同织就覆盖思想引领、实践攻坚、人才培养、创新转化的完整工作体系,让党建引领下的核心精神在科研一线、育人现场、产业服务中生根结果。

“四维协同”党建路径运行体系图

政治铸魂:三维发力强健根基思想引领指明方向

以“理论筑基+榜样引路+现场赋能”三维发力,构建“1+1+研学”思想教育体系,让理论学习“活”起来。常态化开展“1+1”主题党日活动,1小时聚焦国家战略与产业政策深学细悟,精准把握制造强国部署与山西转型发展需求的时代脉搏;1小时围绕特钢装备、矿山智能装备等关键领域专题研讨,靶向破解技术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

此外,权龙教授团队耗时8年攻坚“高压液压元件”技术瓶颈,党支部在“三会一课”中“科创先锋5分钟”环节,以这一宝贵经历为蓝本,生动再现科研路上的奋斗故事,有效带动15名研究生加入后续研究;同步组织“红色基地+企业产线”研学活动,师生赴红色教育基地追溯奋斗初心、汲取精神力量,深入太钢、太重等头部企业调研产业难题,实现“理论学习+精神洗礼+实践探索”的有机统一。

构建“双带头人+师生联动”组织体系,让党建力量“聚”起来。党支部以“双带头人”工作室为纽带,打破师生党支部壁垒,形成“教师党员领航、学生党员跟岗、师生同频共振”的一体化组织架构,将党建工作与矿山智创、特钢研发等实践任务深度绑定;党支部的寇子明教授作为“双进”讲师,既带领教师党员扎根矿山一线,破解技术难题,又面向学生党员讲述科研初心,厚植使命担当,实现“教师讲初心、学生悟使命”的双向赋能,让党建引领下的奋斗精神、使命意识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坐标。

党支部活动

产教融合:党建嵌入育人闭环实践赋能人才培养

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党支部以“产教融合+育人闭环”模式为基础,着力培养既懂理论又善实践、既怀初心又敢担当的新时代机械工程人才。

构建“顶层设计+方向锚定”规划体系,为育人工作把准航向。党支部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主导制定《课程思政与科研育人产教融合实施方案》,将党员骨干按专业方向分组,每组对接1-2项企业技术需求,同步分解党建任务与科研、育人目标,确保方向不偏、力度不减。

构建“校内外联动+平台支撑”实践体系,为能力培养筑牢根基。党支部打破“课堂围墙”,校内打造“虚拟仿真平台+实体特色实验室”联动体系,校外联合建立“全国重点实验室+产业研究院+中试实训基地”,学生可依托虚拟平台模拟特钢轧制、装备控制等复杂场景,依托实体实验室或企业中试基地开展实操验证。2023届学生驻点太钢期间,聚焦“轧制速度提升导致的振动问题”开展攻关,形成可直接应用的技术方案。

构建“三通道+师资提升”赋能体系,为育人质量注入动能。党支部创新开辟“三通道”提升师资水平: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引进来”担任产业教授,带来前沿的生产实践经验;组织党员教师“沉下去”驻厂攻关,将技术难题转化为课堂教学案例;联合企业“联合育”工程博士,强化教师工程实践能力。3年间,党支部打造出了占比达36%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高质量育人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

构建“四阶跃+学生培养”成长体系,为学子发展铺就阶梯。党支部推行学生培养“四阶跃”模式,课程设计紧扣企业实际需求,将项目训练融入教师横向课题,驻点攻关深入企业一线,创业孵化支持优质项目落地,学生100%参与真实项目,人均驻点时间超30天。2024年培养硕士研究生60余名、博士8名,毕业学子全部获得学位并进入优质岗位,其中35%入职行业龙头企业,实现“入学即入项、毕业即出师”的育人目标。

校企合作党日活动

双创培育:四链驱动激发活力创新实干树立导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党建品牌的鲜明底色。党支部以“四链驱动+双创培育”模式奏响创新发展的“活力曲”,让创新精神在师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是深化“课题+项目”驱动,打通创新实践源头活水。党支部坚持科研育人导向,推动国家级项目100%向研究生开放,学位论文直接对接攻关任务。

二是强化“赛事+转化”联动,搭建创新成果转化桥梁。党支部精准把握以赛促创、以创促转的关键路径,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竞赛项目。在2021—2024年连续四年斩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累计获得国赛金奖9项、银奖6项、山西省总冠军1项。

三是优化“导师+结对”带教,传承创新攻坚红色基因。党支部实施“1+N”结对带教机制,由老党员带教青年师生。其间,王涛教授团队研发的“高精密多辊轧机轧制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项目荣获2023年山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成为老带新、传帮带的典型案例。

四是构建“评价+导向”激励体系,树立创新实干鲜明旗帜。党支部打破传统考核模式,将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学生获奖三大指标纳入党员考核体系,权重占比高达40%,充分激发了全体党员投身创新、奋勇攻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营造出人人想创新、个个能攻坚的浓厚氛围。

在“四维协同”党建路径的推动下,党支部工作成效显著。科研转化方面,先后斩获中国专利优秀奖、省部级科技奖各1项,其中“0.02mm超薄不锈钢箔材”打破垄断,“液压节能技术”纳入省推广目录。人才培养方面,近3年培育博士、硕士研究生100余名,获上银优博奖励3人,获国家奖学金或省级优秀毕业生荣誉32人,95%毕业生获用人单位认可,形成敢创新、能攻坚的青年梯队。品牌影响方面,部分成果入选国家博物馆,“精品板带热轧生产线智能化设计系统”服务一重、宝钢等10余家龙头企业。

据悉,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36名,占全系总人数的59%,这支先锋队伍呈现出鲜明的“三优”特质: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62%,年轻化优势突出;高级与中级职称比例趋近1:1,博士化率达86.1%,专业素养扎实;汇聚了一批由学术带头人、资深专家及国家级人才组成的中坚力量,构建起老中青衔接的创新梯队。

未来,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电系党支部将始终以“精机砾行”的实干精神、“电控致远”的远大志向,持续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通过多措并举齐发力,致力于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攻克更多“卡脖子”技术难题、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韩建超 焦少妮 张旭飞